服务热线
400-6689-789
更新时间:2024-10-29 16:34:22 点击次数:1468 次
蜂灵穗肥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次追肥,其施用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:
一、因作物而异原则
水稻
对于水稻来说,穗肥的施用要根据品种类型有所区别。例如,杂交稻和常规稻对穗肥的需求反应不同。杂交稻一般分蘖能力较强,在施用穗肥时,要重点考虑其穗型大小和颖花数量的增加。通常在倒2叶期(即水稻主茎上倒数第2片叶全展时),根据田间苗情开始施用穗肥,能有效增加每穗粒数。
常规稻则更注重群体的平衡生长,穗肥施用时间可能稍早于杂交稻,一般在倒3叶期和倒2叶期分两次施用,以促进穗分化和防止颖花退化。同时,还要考虑水稻的生育期长短,早熟品种穗肥施用时期相对紧凑,晚熟品种可以适当推迟但也要把握好关键叶龄期。
小麦
小麦在施用穗肥时,要考虑品种的春性、半冬性等特性。春小麦生育期短,穗肥一般在拔节期至孕穗期施用,促进小穗和小花的分化发育。半冬性小麦品种,通常在小麦起身期(麦苗由匍匐状转为直立生长)后,根据群体和个体的生长状况判断是否施用穗肥。
如果群体适中、麦苗健壮,可在拔节初期适量施用穗肥,主要是氮肥和钾肥,能增加穗粒数和粒重。但如果群体过大,有倒伏风险,则要谨慎施用氮肥,以免加剧倒伏。
二、看苗施肥原则
群体状况判断
观察农作物的群体动态是决定穗肥施用量和时间的关键。以水稻为例,如果田间群体茎蘖数不足,如低于预期穗数的80%,则需要适当早施和重施穗肥,以促进分蘖成穗,增加有效穗数。
相反,如果群体茎蘖数过多,超过预期穗数的120%,则要推迟穗肥施用时间,减少氮肥用量,防止群体过大导致通风透光不良、病虫害加重和倒伏。对于小麦,群体过大时,可推迟到孕穗期看苗情少施或不施氮肥,多施磷钾肥来提高抗倒伏能力。
个体生长评估
除了群体状况,还要评估作物个体的生长情况。查看作物的叶片颜色、长势和分蘖情况等。如果叶片颜色淡绿、叶片较小且挺直,可能是缺氮的表现,需要在穗肥中适当增加氮肥的比例。
对于作物的分蘖,若分蘖有大量的无效分蘖(如小麦拔节后小分蘖还在不断发生),说明前期氮肥过多或群体过大,穗肥要控制氮肥,加强磷钾肥的施用,促进有效分蘖成穗和壮秆。
三、养分平衡原则
氮磷钾配合
穗肥不能只注重氮肥的施用。一般来说,穗肥中氮、磷、钾的比例要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来确定。在土壤有效磷、钾含量较低的情况下,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施用比例。例如,水稻穗肥可以采用氮-磷-钾比例为1:0.3-0.5:0.5-0.8的复合肥。
对于小麦,在土壤肥力中等的田块,穗肥中氮-磷-钾比例可调整为1:0.4:0.6左右。磷钾肥能够促进作物的生殖生长,增加作物的抗逆性和结实率,与氮肥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肥料的整体利用效率。
中微量元素补充
在施用穗肥时,还需要考虑补充中微量元素。例如,水稻对锌元素比较敏感,在穗肥中适量添加锌肥可以促进颖花分化和花粉发育,减少颖花退化。
小麦在生长后期容易出现缺硼现象,影响结实率,因此在穗肥中添加硼肥可以提高小麦的受精结实能力。同时,还要关注土壤中钙、镁等元素的含量,适时适量补充,以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营养的全面平衡。
四、气候条件考虑原则
温度影响
温度对穗肥的施用效果有显著影响。在低温天气下,作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速度会减慢。例如,在春季气温较低时,小麦施穗肥后,肥料的分解和吸收会受到一定限制。
此时可以适当推迟穗肥施用时间或者采用叶面喷施等方式补充养分,提高肥料的有效性。对于水稻,在孕穗期遇到低温天气,需要提前施足穗肥,增强植株的抗寒性,保证幼穗正常分化发育。
降雨因素
降雨情况也很关键。如果在施穗肥前后有较多降雨,肥料容易被雨水冲刷流失。因此,在降雨频繁的季节,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施肥时机,如在雨停后,土壤湿度适宜时施肥。
或者采用深施、分次施肥等方法减少肥料流失。例如,水稻可以将穗肥先施入土壤表层以下3-5厘米处,避免肥料直接暴露在土壤表面被雨水冲走。